1957-1958 整风反右

一次流产的文革

1 - 整风背景

1. 1 - 什么是整风 ?

通过呼吁党外人士、人民群众,用民主的方式,从整顿党风入手,帮助共产党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

1. 2 - 为什么要整风 ?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整风的初衷: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革命成功后,一些领导干部逐渐腐败变质,沾染了旧社会的地主资本家作风。这个时期,毛泽东认为:这些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矛盾,而是可以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解决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演变成群体性事件,是干部的官僚作风造成的。联系之前在发生的波匈事件,毛泽东认为,应该以波匈事件为借鉴,从整顿党风入手,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

1. 3 - 整风前奏

2 - 发起整风

发表了上面的讲话后,毛泽东到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和当地的党政负责人沿途讲话,来号召共产党人接受社会批评。毛泽东下决心向党外人士敞开大门,认真搞好整风。

2. 1 - 两个方面的反映

  1. 共产党员:态度冷淡
    • 共产党内部高级干部中不赞成“双百”方针的是多数,赞成的是少数。不少党员干部认为,“天下从此多事,工作不好做了”
    • 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对最高国务会议讲话和宣传工作会议讲话一声不响。消息只能通过上海的《文汇报》等党外报纸发表。毛泽东非常生气,批评《人民日报》是“死人办报”
  2. 知识分子:积极响应

此时,毛泽东已经开始担心共产党自身跟不上形势了。他觉得共产党的行动,“落后于党外人士要求共产党转变思想、转变作风日益高涨的呼声,以致陷入被动局面。 他觉得“现在已经形成对党政工作缺点错误的批评空气。”因此,毛泽东决定提前发动全党整风。

3 - 整风开始

3. 1 - 整风中的两种倾向

  1. 知识分子中有人利用整风攻击社会主义
    • 由于整个舆论铺天盖地全是负面的消息,就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共产党出了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问题
  2. 工农群众对整风非常不理解
    • 对大多数的北京市民来说,这些批评党的人并不是争取学术自由的英雄。相反,大部分人认为这些人是自私自利、不知感恩的城市书呆子,要求民主只是一种策略,目的是为了夺取党的领导权,这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
    • 郊区农民认为,如果这些知识分子掌了权,他们就会失去土地;工人也担心失去他们刚刚争取到的一天八小时工作制和提升的工资。
    • 工人说:“我们工人在解放后才开始被当人看,我们不会去印刷这些攻击党的稿子。”有些教授在报上发表言论后,就必须被公安保护,以免愤怒的工人冲到他家进行攻击。在广播事业局,印刷工人也拒绝为某些在节目中陈述个人观点的学者印刷讲稿。

4 - 转向反右

至此,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已经完全变质,开始转向反右。

5 - 反右初期

5. 1 - 开端

党外人士卢郁文在 5 月 25 日的民革座谈会上指出一些人有意摆脱党的领导,批评了章伯钧“政治设计院”的主张。会后,卢郁文收到了匿名信,信中攻击他“为虎作伥”,辱骂他是“无耻之尤”,并恫吓他如不“及早回头”就“不会饶恕”他。卢郁文在 6 月 6 日的座谈会上宣读了这封恫吓信,并表示他不怕辱骂,不怕威胁,他还要讲话。

按毛泽东的设想,右派份子的猖獗进攻被打退后,整风就可以继续进行。因此,最初并没有想到停止整风,进行大规模的反右,而是希望把反右斗争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文章有两个矛头:

1. 干部在整风中的作风问题:

2. 反右斗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问题

19571015 中共中央 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通知

至此,反右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

5. 2 - 趋势

右派的进攻激发了工人、农民、广大知识分子、广大干部的义愤:为什么要他们这样胡说?为什么让他们这么猖狂的进攻?

《这是为什么》的社论一出来,工人、农民、广大的知识分子、干部受到了鼓舞。由其是干部,特别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被骂了几个月,受了几个月的“窝囊气”,终于可以一舒胸中恶气。

因此,反右一开始,就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运动的总趋势。尽管毛泽东的并没有把打算停止整风,但形势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想。

6 - 反右中后期——深入挖掘和扩大化

8 月 1 日,毛泽东为中央起草《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反右斗争的指示》。指示中说,在深入挖掘期间,“必须实事求是,有些单位右派少,或者确无右派,就不要主观主义地勉强去找右派”。但是,从后面的情况来看,压指标、给每个单位划比例的情况非常普遍。

8 月 17 日,中共中央转发北京市委《关于反右派斗争情况报告》。报告反映,到 8 月 7 日止,全市已发现右派 7511 人,全市有极右分子 1257 人。毛泽东之前的估计是全国需要点名的右派只有 8000 人,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毛泽东最初的估计。

8 月 18 日,毛泽东在修改统战部关于在工商界全面开展整风运动的意见时指出:“全国约有十万右派分子,知识分子居多,有些人是有用人材,应当大力争取过来。”这个十万的数字,指的是全国的右派,而不仅仅是需要点名的右派。但不论怎么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之前的估计了。

9 月 20 日至 10 月 9 日,八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做《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报告中强调,关于反右斗争,要继续深入,不能草率收兵。此时全国已经划分右派 6 万余人。在各地官员的指挥下,很多地方规定了划右派的具体数字指标,开始是 3%,后来达到 4-5% 甚至 20%。

1958 年夏季结束时,全国共划右派 55 万

解读

整风的根源是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满足两个点:

  1. 生产资料归工人阶级所有
  2. 工人阶级在包括生产在内的各个领域居于领导地位

1956 年,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并且经过了几年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点已经基本完成。

然而,这第二点才是更加困难的:

  1. 中国劳动人民经受了几千年来封建地主皇帝老儿的剥削,又接受了百年来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剥削,骨子里已经充满了打倒剥削阶级,自己当家的强烈愿望。所以第一个点办起来非常顺利,工厂、私有企业的公有制改造简直是一夜之间完成的。
  2. 千百年来,老百姓没有自己做过自己的主,只见过地主做主,资本家做主——剥削阶级做主。不知道做主是什么滋味,不知道劳动人民做主和剥削者做主的区别是什么。这就导致了实现第二点困难重重,甚至没有方向。

但是,老百姓是生产的真正承担者,他们本能地可以感觉到,自己仍然没有当家作主。下面是一些例子: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里面提到过一个强制拆迁的例子。1956 年左右,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没有给农民妥善的安置,也没有说清道理,就使用性质手段强制拆迁。

农民不服气,对地方官员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于是乎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妇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壮年。到那里去测量的人都被赶走了,结果农民还是胜利了。

这个例子不是孤立的,当时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这样。比如,1957 年 2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关于职工罢工请愿情况的报告》里面就提到,“某些企业领导干部对工人生活漠不关心,采取强迫命令的手段,引起工人罢工请愿。例如太原石膏厂从雁北调去的工人,在 9 月份就向行政提出盘热炕和挂布门帘的要求,行政也答应了,但一直拖到 11 月份天气已经冷了仍未解决。同时该厂食堂管理不善,工人常吃冷饭,引起工人不满。在工人罢工以后,领导上才急忙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工人反映:‘火小时他们不救,火大了他们着急了。’有的企业行政作风极不民主,用强迫命令的手段威胁工人。如河北定县制砖厂变更劳动组织,不同工人商量。工人提出意见,行政干部不加考虑反而粗暴地威人:‘谁不上工,就扣谁的工资’。引起该厂 34 名工人罢工半天。”

毛泽东非常激烈的批评党内的这种官僚作风

“现在,有这样一些人,好象得了天下,就高枕无忧,可以横行霸道了。这样的人,群众反对他,打石头,打锄头,我看是该当,我最欢迎。”

一句话,==毛泽东希望通过整风,让人民真正自己当家作主,而不是一群官老爷骑在人民头上,“替”人民当家做主。==他说:

“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总之,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不管理上层建筑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有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

为什么会转向反右,甚至扩大化?

反右扩大化中,毛泽东究竟需要负多大的责任,邓小平或彭真又需要负多大的责任?对我们而言,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将历史的变迁归结于某个具体的个人,是简单易行的,但也是流于肤浅的。个人的影响再大,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影响历史的进程。我们需要讨论的不是个人在反右扩大化中的历史责任,而是不同的集团在反右扩大化中的表现。

反右扩大化的具体执行者,是 整个共产党的干部集团。他们有些出于报复的目的,有些由于认识的偏差,有些是上级压指标而不得已为之,但不论怎样,他们是反右扩大化的具体执行者,由于整个集团的行为,反右运动才产生了扩大化的结果。

整风反右#2.2 为什么要整风 ? 中提到,整风的

直接原因整肃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而

根本原因,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决出胜负以后,继续在上层建筑领域的斗争==。因此

形式上,整风表现出来的是与官僚主义的斗争,

实质上,整风是在生产领域本身,以及归根结底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上层建筑领域中,限制资本主义的属性;

形式上,在主流描述中,这场博弈的参与者看起来是中共一方和知识分子一方,

实质上,这是包括了毛泽东、党内官僚集团、普通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民主党派和高校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各方力量;

形式上,知识分子的批评针对的是具体的官僚作风;

实质上,他们的批评,在客观上已经限制了生产领域及政治领域中官僚集团的权力。

因此,必将受到整个官僚集团的反抗。在反右中,官僚就利用了自己手上的权力,将一切试图限制官员权力的批评,都视为右派的言论。对于挑战他们权威的人加以镇压。==将运动方向从针对官僚集团的整风运动转变为镇压敢于挑战官僚权威的普通工农群众和底层知识分子。==这就是反右和扩大化。

整风反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它表明,

只要官僚 [1] 集团相对于工人阶级来说还有特权,任何 自上而下 的整顿官僚作风的尝试都一定会归于失败。

为什么呢?因为只要官僚手上有特权,他就永远能把从群众对自己的威胁转移到群众身上。

整风中,官僚把知识分子群众的攻击转移到了知识分子自身,给他们扣上了“右派”的帽子,把矛头从官僚身上转到了群众身上;

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在 1958-1962 大跃进 中,大官僚总是能把压力和任务从自身转移到基层群众和干部身上,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这才酿成饿死人的惨剧;

1962-1965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中,官僚把“群众运动”变成了“运动群众”,把教育群众变成了清除异己的逼供;

在接下来的几年,毛泽东最终明白,==“自上而下”是不行的,必须要“自下而上”。群众只有依靠群众自己,才能当家作主。==因此,才决定发动自下而上的文化大革命。

它表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奴役他们的政治工具不能当成解放他们的政治工具来使用。” —— 法兰西内战-马克思

必须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国家与革命-列宁

不光是把旧有的官员剔除,代之以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也不光是改变既往的官僚主义的作风;更重要的是彻底改变整个生产关系

什么是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劳动者不知道为什么生产,为谁而生产,我们无权过问这个。我们只是服从命令的机器。

什么是新社会的生产关系?必须要让无产阶级直接参加到国家和工厂的管理中

整风运动,是 毛泽东逐渐开始认清 走资派 的实质的开端。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1962-1965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乃至于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究竟是什么了。


  1. 这里说官僚其实是不恰当的。其实是“走资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里继续使用这个说法,是因为毛泽东本人在这个时期也未能认清楚“官僚”的走资派实质。 ↩︎